聖詩風雲500年——『如此我信』程序介紹

聖詩風雲500年——『如此我信』程序介紹

500年了。

每次說到宗教改革,往往都是提及《九十五條》、贖罪券、又或是馬丁路德(Martin Luther)、加爾文(John Calvin)、慈運理(Huldrych Zwingli)等。但相信仔細讀過《九十五條》,或是了解贖罪券背後理念的人,其實不多。「如此我信」四字我們經常引用,《堅固保障》(或稱《主為保障》)我們時常歌唱,但是我們似乎只法其外貌,而對其精神一知半解。

有些人說,今天是另外一個「宗教改革」的年代,因為今天的年輕人總是想「顛覆教會」,讓教會變得更貼近世情、更會與苦困者同行而非只管高歌讚美。俗語「長江後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灘上」,似乎今天八十後已經不復當年之勇,九十後、零零後甚至一零後已經逐步進佔。我們嘗試追逐理想,在過程之中被現實擊倒、受壓逼所困、為險阻所隔;但歷世歷代誰不是這樣?無論是先知面對背離上帝的列王、耶穌面對假冒為善的宗教領袖、早期教會信徒面對羅馬帝國的壓逼,或者是宗教改革者面對傳統勢力的壓制,他們都和我們一樣。他們依然引吭高歌,因為,「如此我信」。

當我們籌備這次聖詩頌唱會,要搜尋宗教改革當年聖詩作品,便發現著實挑戰不小。馬丁路德寫過數十首聖詩,現在我們熟悉的卻好像只得一首Ein Feste Berg堅固保障》。當然,音樂史上與宗教改革思潮相關,或內容遵循唯獨聖經、唯獨恩典、唯獨信心等信仰宣稱而寫的作品,還是不少;不過在聖詩頌唱會編選會眾同唱的詩歌,要仔細考慮會眾音樂能力,詩歌的難度、熟悉程度,和能讓大家投入的程度等方面。希望今天晚上我們所預備的,能達到平衡,藉著詩歌能夠彼此教導(牧養)、互相勸戒(教育)、心被恩感(感恩)歌頌上帝。

大家會發現這次聖詩頌唱會,我們大膽地嘗試將部分聖詩歌詞以粵韻重新翻譯。我們希望這些更新了的聖詩版本,依然合乎神學,兼有文學質素。同時,我們希望藉著從原文重新翻譯這些以百年計歷史的經典聖詩,能夠實踐宗教改革時,先賢提倡的其中一個目標:以本土語言歌唱。

宗教改革另一個特色,就是強調「道」的純正。其中,慈運理最著名的做法,就是拆去教堂的彩色玻璃、牆壁改上白灰水、拆毀風琴、禁止崇拜中歌唱。一方面,我們看見他對聖道純正的重視,希望排除一切,唯獨聖經;但另一方面,他其實跟其他宗教改革領袖一樣,認為音樂具有極大的能力,可以塑造和改變人的生命,所以他才盡一切努力排除音樂於教堂之外。究竟,我們該透過這藝術形式去榮耀上帝,還是該移除這藝術,免得我們不能單一專注上帝?

這次的聖詩頌唱會程序分為四個主要部分,試圖重述宗教改革的故事。我們希望在此五百年記念之際,重唱這些聖詩,繼承先賢在聖樂和信仰上的異象,在這個憂患的世代,向世界見證、宣告我們的信仰。

 

第一部分「普天萬民當稱謝」

在宗教改革時期,由於改教者重視「聖道」的傳播,他們經常會把聖經經文,特別是詩篇作為詩歌基礎。加爾文更加為了唱聖經經文,而創作了《日內瓦詩集》(Genevan Psalter)。這套詩集的特色是,以詩篇為基礎,譯為押韻的法文,讓會眾以母語歌唱。韻文形式的歌詞,特別能夠幫助當年未有普及教育處境下的信眾,即使未有讀寫能力,仍可口耳相傳地以母語、以「順口溜」的形式歌唱和學習聖經。

這個部分的四首詩歌,分別是詩篇100篇《稱謝歌》、103篇《讚美上主歌》、24篇《敞開心門歌》,和46篇《堅穩堡壘》。詩篇是聖經中的詩歌,也是以色列人集體的禱告和讚美。我們嘗試重譯部分作品;我們也嘗試字句的押韻,希望重塑當年宗教改革時唱頌韻文詩篇的體驗。我自己翻譯時,會盡量使用淺白的文字,唱頌的時候大家可立刻理解所唱的內容。再者,這裡我們每唱畢一首詩歌,就等於誦讀了一篇詩篇。

 

第二部分「仰望上主勝危難

宗教改革並非「快樂革命」,領袖們不單要到前線與對方辯論,更可能面對被囚、陷入政治旋渦,甚至死亡、曠日持久的糾纏等困難。拉丁聖詩《受難歌》提醒我們仰望耶穌基督受傷聖首,使我們知道祂也曾經受過苦難;當年因為小冰河時期,天氣寒冷,加上政治、戰爭動盪,人都懼怕朝不保夕,《晚間讚美歌》成為了信徒面對黑夜之寫照,因為一宿之後,不知是否能醒來,所以每次睡前的歌唱,可能是最後的讚美。《剛毅信徒歌》則為本仁約翰(John Bunyan,《天路歷程》作者)的作品,講及當年英國國教教會壓逼的非國教信徒(Nonconformists)如何勇敢面對患難。危難總是在我們身邊,但仰望上主,就必能克勝。

 

第三部分「上主引導到天明

這部分講述上帝的應許。《來吧!儆醒!振作!起勁!》是宗教改革初期的德國作品,內容正好講及十個童女守候新郎的將臨信息。《上主看顧,仁慈愛護》是馬丁路德的作品,表達只有聖言才是我們的拯救。《千古保障》則是引用摩西的祈禱,詩篇90篇的內容,強調我們只是滄海一粟,但上帝仍然作我們永遠的居所。《齊來謝主歌》則是在宗教改革引發的三十年戰爭結束之後,為一群備受拉鋸戰和瘟疫折磨的殘民所唱:「奧祕聖跡拯救,當配萬民歡欣唱。」

 

第四部分「我們繼續向前行

這部分的詩歌,是表明我們希望盡一點棉力,橋接宗教改革五百年的路徑。我們希望使用香港本地作曲家、填詞/譯詞家的作品,繼承宗教改革的異象。林國璋牧師的作品《因著信》,以希伯來書先賢之故事,激勵我們跟隨基督的腳蹤行;楊伯倫先生的作品《主的靈充滿我心》,懇求聖靈臨格在我們的生命之中,激勵我們向前邁進;林思漢傳道的《主乃善牧》,則是嘗試融入中華音樂元素配上詩篇23篇的歌詞,回應宗教改革唱頌詩篇的傳統。這些內容皆以聖道為核心、承襲五百年傳統,以本土音樂、本土文字,重新解讀普世共同擁戴的信仰。

 

聚會以聖詩會會歌《有福的確據》作結,求主使這些作品成為「我的故事,我的詩歌」;隨後我們以《堅固堡壘組曲》,與起始的《堅固保障歌》遙相呼應;以《三一頌》作為《稱謝歌》的圓滿,將整個聚會歸榮三一上主。

下筆至此,驚覺這次頌唱會正值香港特首選舉日……你讀到這文章的時候,似應是一切塵埃已然落定;但若早早想起此事,我定考慮加入《風雨念香港》一曲作為今日的回應。我深信,無論我們立場如何,「抵抗洪流勤讀聖經」總是沒錯的;而詩歌某程度上更反映出馬丁路德的兩個國度論。以聖道為核心的教會,將「不怕雷鳴搖撼四方」;因為世俗政權總有更替,但「千古不殆,天國存!」。上主的國度,正是如此‧我信。

希望你能夠藉著這個很「聲音」,很「宗教改革」的聚會,與我們一起單純的以「聖道」與「聖詩」敬拜上帝。因為,唯獨上主配得榮耀,Soli Deo Gloria

 

作者:梁逸軒(香港聖詩會事務發展委員會書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