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林芳蘭:當傳統聖詩聖樂與中國聖詩聖樂互相擁抱時-論范天祥與華文詩歌之本色化及探討《民眾聖歌集》的詩歌曲調
范天祥 (Bliss Mitchell Wiant, 1895-1975) 是第一位到中國傳福音的音樂宣教士。年輕時即熱愛中華文化,一心嚮往中國。1920年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衛斯理大學 (Ohio Wesleyan University)。1922年與同學美萃‧阿爾芝 (Mildred Kathryn Artz, 1898-2001) 結婚。婚後,兩人接受美以美會 (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) 的差派,前往中國傳福音,為主作見證。
范氏夫婦於1923年抵達北平。不久,燕京大學的校長司徒雷登 (Leighton Stuart) 邀請他們在燕京大學開創音樂系,由范天祥擔任系主任,夫人教授聲樂[1]。到了燕京大學不久,一群愛好歌唱的學生,要求范天祥教他們唱一些動聽的西洋合唱曲。1927年秋季,學校公布成立合唱團,學生反應相當熱烈,有七十五人報名參加練唱。合唱團於1928年五月18日首次在北平的阿斯伯里衛理堂 (Asbury Methodist Church) 公演,演唱韓德爾的神劇《彌賽亞》(Messiah)。一個才成立不久的學生合唱團,能夠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演唱四分之三的《彌賽亞》,實為中國音樂史上的創舉。從那年起到1950年間,合唱團每年在聖誕季節固定演唱《彌賽亞》,從此成為燕京大學的傳統。在他的日記裡,范天祥多次提到,當地的教會與音樂界人士,總是期待欣賞一年一度在北平舉行的《彌賽亞》演唱會。
范天祥除了擅長指揮合唱之外,也精通司琴。1925年三月國父孫中山逝世,治喪委員會邀請范天祥在喪禮彈奏風琴[2],並且指揮詩班獻唱國父深愛的,由腓力‧布利斯 (Philip Bliss) 所寫的詩歌〈生命之道極奇〉(“Wonderful Words of Life”)。
范氏夫婦在中國服事,前後長達二十多年。兩人不但全心投入音樂教學,更是積極地參與教會的服事,對提昇國人的西洋音樂教育水準,以及教會音樂素質有莫大的貢獻。
1951年范氏夫婦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離開中國。回到美國之後,范天祥繼續向人介紹中國音樂與樂器,並且將華文詩歌翻譯成英文。其中有幾首詩歌,包括〈清晨歌〉(”Rise to Greet the Sun”),被收集在美國《衛理公會聖詩》 (The United Methodist Hymnal) 與其他教派的詩本。後來,范氏夫婦有一段時間 (1963-1965年) 受邀到香港,任教於中文大學崇基學院,繼續教育華人音樂菁英[3]。
范氏夫婦晚年回到家鄉。范天祥於1975年逝世於美國俄亥俄州。家人遵照遺囑,將他們從中國帶回來的中國樂器、文墨,以及多年來收藏的藝術品,計有六百多件,於1978年捐贈給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(Ohio State University) [4]。
著作與音樂作品
范天祥一生積極在中國推廣西洋音樂教育。不過他對華人的教會音樂,特別在聖詩方面的貢獻,更是不可磨滅。其子范燕生 (Allen Artz Wiant) 提過,范天祥認為「他一生最有意義的成就,就是在推廣華文聖詩」[5]。我們可從他所寫的書籍與文章[6],以及編輯的華文詩本──《團契聖歌集》、《民眾聖歌集》,與《普天頌讚》等,看出一絲端倪。
范天祥與當時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的主任趙紫宸共同合作,從事編輯詩本。由趙紫宸翻譯與創作詩歌歌詞,范天祥譜曲。兩位於1931年先後出版了兩本詩本:《團契聖歌集》與《民眾聖歌集》。因篇幅有限,本文僅討論《民眾聖歌集》的詩歌曲調。有關范天祥參與《普天頌讚》的音樂編輯,請參看筆者所著《華夏頌揚:華文讚美詩之研究》 (香港:浸信會出版社,2011年)。
《團契聖歌集》
《團契聖歌集》特為燕京大學的基督徒團契編撰,共收集詩歌一百二十四首,啟應經文十八篇,以及祈禱文十二篇。
趙紫宸與范天祥選擇優秀的歐美聖詩,收集在《團契聖歌集》裡。兩位堅信美好的詩歌是普世基督教會共同的資產,華人基督徒也應該要認識與學習這些詩歌。詩本裡所有的詩歌歌詞,都是趙紫宸親手翻譯的。為了配合他的基督教本色化的理念,趙紫宸將中國的文化精髓引進詩歌,用以詮釋豐富的基督信仰,以及詩歌原作者的屬靈經歷。他以精湛的文筆,用典雅優美的古典風格翻譯歌詞,被稱為「華文聖詩之父」,可算是當之無愧。
為了編撰《團契聖歌集》,范天祥瀏覽《哈佛大學聖詩》(Harvard University Hymnal),以及數本衛理公會與聖公會的詩本。所選的詩歌種類相當均衡,計有天主教的聖歌、中世紀複音音樂的詩歌、巴哈改編的德文聖詠曲、英國聖詩、福音詩歌,以及聖誕節、感恩節、復活節等節慶的詩歌,聖餐禮拜的聖詩,與二十世紀的詩歌。詩歌涵蓋的年代也很廣泛,從早期教會的詩歌,到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 (Ralph Vaughan Williams) 所編寫的曲調SINE NOMINE等,都包括在內。
《民眾聖歌集》
《團契聖歌集》發行不久,趙紫宸與范天祥接著又編撰另ㄧ本詩本,稱為《民眾聖歌集》,於1931年由燕京大學出版。《團契聖歌集》主要的對象是燕京大學的教職員與學生;《民眾聖歌集》是為一般會眾而編集的。不過兩本詩本最大的區別乃在於《團契聖歌集》收集的都是歐美的詩歌與曲調;《民眾聖歌集》收集的則是新創作的詩歌,配上中國風格的曲調。
《民眾聖歌集》,這本華人聖詩史上劃時代的詩本,包括五十四首趙紫宸以白話文創作的詩歌。曲調由范天祥採集與改編自中國傳統的音樂,包括古詞調、傳統旋律、祭孔詩歌、佛教誦歌、中國民謠,以及模仿中國風格的新曲調等,多數配上四部和聲。其中有數首值得一提。
古詞調與傳統旋律
如夢令
詞牌〈如夢令〉(例1) 原是宋朝女詩人李清照的作品。范天祥將這首五聲音階的古詞調,配上四個聲部,改編成類似傳統的歐美聖詩。這首詩歌後來收集在1936年的《普天頌讚》裡 (第56首),不過曲調改變成單旋律,配上簡潔的伴奏,以便保存古詞調原來的風格。
趙紫宸配合〈如夢令〉的詩歌結構與旋律,寫出一首祈求聖靈成為「刀斧」(第一節) 改變我們,教導我們 (第二節),與我們同在 (第三節) 的詩歌──〈聖靈歌〉(第 11 首)。
例1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聖靈歌〉(第 11 首),曲調「如夢令」,第1-5小節。
八段景
范天祥將中國傳統的旋律〈八段景〉(例2) 配上西洋的和聲,配搭趙紫宸所寫的詩歌〈晨更歌〉(第2首)。趙紫宸強調華人的聖詩,一定要反映出中華文化的特色。他認為華人的生活經常與大自然打成一片,因此可以從神所創造的大地與萬物,看見祂的偉大與榮美。例如這首詩歌的第一節,形容清晨的美景:「‧‧‧ 東方太陽紅,頭上天色藍,柴門兩扇,綠水一灣,空氣清爽,我心喜歡,‧‧‧」。歌詞不但讚美清晨的美麗,也祈求耶穌讓信徒「‧‧‧ 工作樣樣好,言語句句真,‧‧‧ 與人往來,行為光明,‧‧‧」(第2節)。
例2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晨更歌〉(第2首), 曲調「八段景」,第1-4小節。
祭孔詩歌
宣平
〈謝恩歌〉(第50首 ) 的曲調「宣平」原來是一首祭孔的旋律。根據傳統的祭孔儀式,參與祭典的人一邊詠唱,一邊緩緩的隨著詩歌起舞。這首詩歌的旋律從頭到尾一氣呵成,搭配同一個節奏 (例3, 第1-2節)。全曲重複同樣的節奏,配合中國風格的歌詞,將莊嚴隆重的祭孔禮樂,轉為敬拜天父真神的詩歌。
這首詩歌後來收集在其他的詩本裡,包括《普天頌讚》與《讚美詩新編》(1983) 。《讚美詩新編》將曲調從原來的D小調降低為C小調,音域稍低,容易唱。有幾本英文的詩本也採用C小調的版本,例如美國聯合基督教會 (United Church of Christ) 的詩本The New Century Hymnal (《新世紀詩本》),以及美國長老會的詩本Hymns, Psalms, & Spiritual Songs《頌詞詩章靈歌》等。
例3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謝恩歌〉 (第50首 ) ,曲調「宣平」, 第1-4小節。
佛教誦歌
普陀調
范天祥所收集的曲調當中有幾首為佛教的歌曲,〈禮拜歌〉(第28首) 的曲調就是其中一個例子。曲調採自佛教誦歌「普陀調」(例4),調名來自於浙江省沿海的一個小島普陀,為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,據說島上廟宇的和尚以擅長誦經聞名。
例4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禮拜歌〉(第28首),曲調「普陀調」,第1-4小節。
中國民謠
紫竹調
范天祥採用兒童歌曲「紫竹調」(例5) 作為趙紫宸所寫的〈晚禱歌〉(第3首) 的曲調。詩歌作者瞭解,也很貼切地表達信徒屬靈生活的經歷。第一節的歌詞生動地描繪現代人忙碌焦慮的生活情況:「人生忙碌不開交,一天到晚要操勞,有時要打算,有時要心焦,心上愁雲難打消,‧‧‧」;但是對信主的人而言,神的恩典夠用,因為「恩比愁雲更加高」。詩歌曲調「紫竹調」與歌詞相互輝映,讓神的兒女能從這首詩歌獲得安慰與鼓勵。
例5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晚禱歌〉(第3首), 曲調「紫竹調」,第1-4小節。
孟姜女
〈聖父歌〉的曲調「孟姜女」(例6) 為中國的民謠,配合詩歌〈聖父歌〉(第4首)。趙紫宸再一次引用佛教的用詞。這首詩歌共有五節,每一節都以「大慈大悲聖天父」開始。第一節讚美天父的慈愛,第二與第三節感謝上帝差遣耶穌拯救世人,並且差派聖靈與我們同住,第四節讚美天父的公義與救恩。第五節,趙紫宸不忘將愛國的情操引進詩歌裡,懇求上帝幫助信徒熱愛國家,關心骨肉同胞。
這首詩歌後來收集在《讚美詩新編》,不過,編輯刪除了歌詞當中類似佛教的用詞,也修改曲調一開始的切分音,讓曲調順口、易唱。
例6.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聖父歌〉(第4首 ) ,曲調「孟姜女」,第1-4小節。
鋤頭歌
范天祥選用民謠曲調〈鋤頭歌〉(例7) 配搭趙紫宸的歌詞〈三一歌〉(第5首與〈天恩歌〉(第6首)。〈天恩歌〉的歌詞是趙紫宸根據馬太福音第六章25-31節而寫,形容天父是位仁愛與慈悲的上帝,祂既看顧天空的飛鳥與野地的百合花,也一定會供應祂的兒女的需要。口語化的歌詞,流暢易懂,也容易背誦。
〈鋤頭歌〉是一首1930-1940年代在華北流行的歌曲。這首旋律後來也重複出現在幾本華文的詩歌本,以及美國長老會的詩本《頌詞詩章靈歌》當中。
例7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三一歌〉(第5首) 與〈天恩歌〉(第6首),曲調「鋤頭歌」,第1-5小節。
新作曲調
清晨歌
西方教會最熟悉的華文詩歌之一,可能就是趙紫宸根據詩篇第十九篇第1-6節所寫的〈清晨歌〉(第1首)[7]。歌詞描繪農夫們感謝天父上帝,賜下肥沃的土地,讓他們得以殷勤耕作,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。中國過去為農業社會,許多人以耕種為業,這首詩歌確實描繪出農耕的景況,道出大眾的心聲。
例8. 《民眾聖歌集》,〈清晨歌〉(第1首),曲調范天祥。
《民眾聖歌集》裡的曲調為范天祥的作品 (例8)。後來《普天頌讚》的〈清晨歌〉(第425首),則改用當時燕京大學音樂系學生胡德愛於1934年所寫的曲調 (例9)。
例9. 《普天頌讚》,〈清晨歌〉(第425首),曲調「樂平調」,第1-4小節,曲調胡德愛。
結語
范天祥夫婦將一生最美好的歲月,回應神的呼召,奉獻給中國。夫婦兩位使用他們的音樂恩賜,殷勤地在學校教導學生,努力地在教會提倡聖樂。范天祥不僅有系統地將歐美詩歌介紹給華人基督徒,更是嘔心嚦血,與趙紫宸配搭,一起推動華文詩歌的本色化。范天祥收錄多首二十世紀中葉可以採集到的古詞調、傳統旋律、祭孔詩歌、佛教誦歌、中國民謠等,改編成為聖詩曲調,讓華人基督徒得以自己的語言與熟捻的音樂風格敬拜神。
祈願有更多的華人詩歌作者與編輯者效法范天祥的理念,繼續創作富有聖經真理與個人屬靈經歷的歌詞,配搭華文風格的曲調,讓各地的華人信徒,既有歐美的詩歌,又有專屬於我們的屬靈資產──本色化的華語詩歌,可以吟唱、頌讚神。
重要的著作與音樂作品
傳記
Wiant, Allen Artz. A New Song for China: A Biography of Bliss Mitchell Wiant. Victoria, B.C.: Trafford Publishing, 2003.
中文版:
范燕生著,李駿康譯。《穎調致中華 : 范天祥傳 : 一個美國傳教士與中國的生命交流》。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, 2010年。
書籍與文章
Wiant, Bliss Wiant. “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Music in Chinese Culture.’’ PhD. diss., George Peabody College for Teachers, 1946.
________. “Chinese Artifacts Inspire Christian Hymns.” The Hymn 25, no. 5 (October 1974): 115-22.
________. “Chinese Indigenous Hymnody.” Reprint from Ching Feng 8, no. 3 (1964): 3-30.
________. Great Hymns of Faith: An Elective Unit for Adults. Reprint from Adult Students and from Adult Teacher. Baltimore: The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, 1956-1957.
________. The Music of China. Hong Kong: Chung Chi College,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, 1965.[8]
________. Oecumenical Hymnology in China.”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s (October 1946): 428-34.
________. Worship Resources from the Chinese (《中國歷代崇聖資料》). New York: Friendship Press, 1969.
音樂作品
詩歌集
《團契聖歌集》,1931
《民眾聖歌集》,1931
《普天頌讚》,1936
The Pagoda: Twenty-Five Chinese Songs. 3rd ed. Delaware, Ohio: Cooperative Recreation Service, 1946.
其他
Wiant, Bliss Mitchell. A Chinese Christmas Carol. Ed. By T. Tertius Noble. New York: The H. W. Gray, 1943.
________. Chinese Lyrics: A Collection of Twenty-Seven Compositions of Ancient, Classic, Folk and Modern Songs. Edited by T. Tertius Noble. New York: J. Fischer & Bro., 1947.
________. A Choral Anthology from a Millenium of Music. Peiping: Yenching University, 1937.
[1] 燕京大學音樂系正式設立的時間說法不一。根據袁昱所寫的碩士論文「燕京大學音樂系歷史研究」,正式設立音樂系的時間為1929年。參看[網路],網址: http://www.zgyysxw.com/templates/zgyy/second.aspx?nodeid=5&page=ContentPage&contentid=531,上網日期: 2013年6月10日。
[2] 國父孫中山的喪禮採用基督教儀式。在喪禮中,范天祥彈奏蕭邦的〈喪禮進行曲〉(Marche funèbre), 以及根據貝多芬《英雄交響曲》第二樂章所改編的樂曲。
[3] 黃永熙,「范天祥」。參看[網路],網址: http://wzjinxiumusic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5189319620083741142211/,上網日期: 2013年6月10日。
[4] 有關范天祥的生平與在華的宣教事蹟,參看其長子范燕生 (Allen Artz Wiant) 所寫的A New Song for China: A Biography of Bliss Mitchell Wiant (Victoria, BC: Trafford Pub., 2003)。書中刊載范天祥的日記,以及參與編輯《普天頌讚》的記事。本書經由李駿康翻譯成中文,書名為《穎調致中華 : 范天祥傳 : 一個美國傳教士與中國的生命交流》(香港: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, 2010年)。
[5] Allen Wiant, A New Song for China, 第202頁。
[6] 本文後面列有范天祥重要的著作與音樂作品。
[7] 有關這首詩歌英文歌詞之解析,請讀Michael Hawn所寫的短文History of Hymns: Chinese Hymn Calls for Life of Simplicity, Trust。參看 [網路],網址: http://www.umportal.org/article.asp?id=5680 ,上網日期: 2013年6月10日。
[8] 此書是根據范天祥的博士論文 ”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Music in Chinese Culture” 整理與修定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