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靜芝:當傳統聖詩聖樂與敬拜讚美詩歌互相擁抱時
我想、選取一個較寬敞的空間,作為大家思想這課題的進路。無論是傳統聖詩或是敬拜詩歌,都是用於同一場景--教會的公共崇拜--神殿的事務理當為事奉者必然思考的課題。以下我分享的是我心腸肺肺都關注的,這些在教會常見的現蒙牽動我的心神,令我心焦如焚,我為教會群體能在這純疇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,而且為此能力木斷提升而禱告。我就以下三方面來展開思緒:拜父的人、敬拜的群體、信仰核心價值觀的顛倒。
一、拜「父」的「人」
我們若明白神並不“需要”我們的音樂,或可以直說“音樂本身的價值”--哪怕是“古典”還是“現代流行”的都並不“娛樂”神(恍惚祂太納悶?)和增加祂的滿足!但音樂卻是活人生命的表徵--也是對神最合理的回應!神所要的是曉得回應上主與祂的奇事而“願作活祭的活人,而“拜父的人”卻又不是指“個體”、又不是我們可以自定的小組”--那怕是同氣同齡的、志趣相投的、風格喜好同步同路的都不是--乃是萬國萬民、各族各方都參與的“公共”崇拜,因為祂是神,一切被造的都屬祂,祂是萬物的中心!
那麼你我都必因神殿的事心焦如焚......因為我們是在教會的崇拜中。所以,當人“慣性”地假設“音樂”就是「崇拜」--那麼,音樂就活了,人就死了!
當人用音樂炫耀各樣的技巧、有意無意地突出自己,偷取或搶奪神的榮耀--那麼,人就活了,上帝恍惚就死了!
當歌辭無病呻吟--神並不需要知道各樣關於我們過去的資訊、感受......
陳腔堆砌--言中無物、錯漏百出,言語多了,心卻死了
過份幼稚--對於神及教會自身的身份缺乏真理的知識與認信的進步,反而貶低人在神前的價值。
那麼,神就單單成為我們自憐、自戀傾訴的對象,祂的拯救與更新的大能就在這浪漫的渲洩中消失得無跡可尋!
當崇拜歸功於“音樂”的風格、技巧、陣勢--而不是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三一真神的昔在、今在、永在的工作,這巧取豪奪實在令人心寒、髮指!
當“音樂”成為“優勢”--搶奪了“聖道--神”的位置:神在說話被當“音樂”只被看為祭品--昕見的是我們努力的成果--忽略了是靠基督所獻的,其實“祂”、也是“在祂裡”、“靠著祂”才是對神整全讚美的“高峰!
當音樂過份甜美浪漫--搶奪人的注意力,致使人自我陶醉、自賞、自憐、自欺--縱容“自我”的無限放大:生發出“好”感覺--並不是使人看見上帝,因而生發敬畏!
當“拜父”的人卻不為“父”所挑戰、影響、塑造時,我們就缺乏長進的方向、動力!
一、基督群體的成長
耶穌基督的救贖建設了教會作為祂的身體,祂的內住提供了成長最基本的條件。長成基督的身量應是人人的動態方向!
當音樂不是以“所有會眾的參與為優先考慮,而只考慮某階層、年歲的參與--放棄或邊緣化另一組別的參與:也不著力增強合一,反強調分野、不同而推動分層與撕裂……
當“歌唱的群體”並未發現宏觀的教會--可貴的合一、使徒先知的傳統--因而拜服神的偉大--份享不到契合的奧秘,卻滿足於部份人一齊做就已夠感動、滿足..
當音樂的創作與選材再不為“公用”:當“公為私用”成為創作與選取公共崇拜用詩的“常態”--會眾的能力、音域、潛能的發展都不在考慮中時,這種的脫離是可怕的。其創作的出發點與其方向並不引帶眾人歸回聖道這世世代代的主線,反而孤立或偏離正統信仰--樂於高舉“新穎”、“流行”、“另類”為追求的新價值,而缺乏具公共信仰的意識與創作方向..
當“音樂”作為代罪羔羊、作為第一線關愛受累的“需要”--以人為中心的主觀概念萌芽,且被孕育,「人」卻未有任何的改變時....
當音樂被運用時,利用其感染力作為手段、程式去操控塑造基督群體的靈交,更以此為“屬靈的境界”去傳授、教導--混淆靈與感的領域--使感性的興奮成為神臨在和作為的明證,至終會作繭自綁,不能自拔...
當音樂不是考慮整個崇拜的結構、流程、思路及層吹,而是只考慮音樂本身--自成一國一它將會成為潤飾或“多餘”的單元/孤島--本來應相扣的信仰核心會提供和輔助會眾參與聖言,作出互動回應--成為信仰會眾的實踐:形成與聖言夥伴相拍、緊密結連的關係......
二、信仰核心價值觀的實踐
當音樂在崇拜的運用中,只被視作如妓女般--催情劑,其實用價值被迫捧--成為一種但求“達到目的”的手段--那怕是神聖的目的如“得著全世界”那麼驚心動魄!完成“任務”後棄之並不可惜,不會講求質素的提升,更不需恩賜、只需掌握基礎操作學習、哪裡需要歷史的認識與根基、熬煉與代價,誰也可充當專家或決定用家的方向--甚至音樂專業被鄙視、反智、反學習、反基礎建設、獨舉即興(其實即興是音樂藝術最高的創作境界,如今被濫用至不值一文)…
當有二千兩銀子的僕人拒絕做二千兩銀子的管理與合理的運作,而讓受訓懂唱的坐在台下、讓無知愚昧的作領導、有識之士被輕忽,若在如此的帶領下,那有一千兩銀子的就更有藉口埋在地裏,或是儘管願進步也無路可循...
當基督教歷史文化(神自己的作為)的存在意義被扭曲、封殺、根源被封存,這些資源在基督教中,反而從不被看為上帝賜予子民的產業,它雖經驗時代的洗禮而精煉輝煌,卻被神家中人棄如廢物.....
當美學、創意被看為危害與威脅、或被全面拒絕--猶如我們並不相信神創意造了世界、並不知道宇宙在向我們見證上帝的永能、神性……
這能不叫你我心焦如焚,如耶穌關心父殿一般?萬國禱告的殿是指日可待實現?我們是如何盡上本分著手參與建設?這豈不是人人有責,無人可輕易推卸己任的嗎!
斷驕之痛
華人教會所出現的問題根源要追溯到教牧傳道身上。他們大多都忽略了教會中的“音樂人”。他們恆常站有領導的崗位上,為眾人所尊敬仰慕,卻是在靈裡孤單的人!猶如無牧之羊,在教會各項的活動中因音樂的專長而充當義工,任務非凡,但真正內裡的生命卻無人關顧、修正與引導。在教會中常見的割離:神學與音樂、崇拜與生活、事奉與工作......能不令人心焦如焚?
難怪華人教會對“教會音樂牧養”概念落後、狹隘,只限於詩班組織、聖樂部員,大多數教會認為唱詩對會原靈命塑造有幫助,實踐時卻在傳道人手中安排放到最後。至於要牧養“音樂人”就更不在話下了!
更為致命的要算是音樂與崇拜之間的割離。音樂人的專長在崇拜實踐中只限於“定位”填充,詩班“獻唱”的角色被定型、定位已久,通常在講道之前,幾乎是約定俗成,不可改變的“傳統”!接受傳統的音樂教育的基督徒又欠缺神學知識整合的補充,教牧領導時亦不善加幫陀,選詩不當時未能指導和規範,對於傳統教會音樂的禮儀用途更是不聞不問。再加上福音派教會講員的講題也「約定俗成」地在崇拜前一星期或數天前才“醞釀成題”,把需要時間預備的詩歌、詩班音樂獻祭進一步推向邊緣化、加劇音樂選曲的孤立無援,與崇拜的前文後理脫節。久而久之,這樣全方位的割離大家都見怪不怪、習以為常,不敢問、不可間,漸次大家都不假思索,讓教會音樂成為一種「自動運作」系統,納悶乏味是因為執行的也是不知所以然,道不出任何意義,形成所謂“禮儀僵化”,其實是人心與意識上的剛硬--為教會崇拜製造了一觸即發、一推即反的危機。
可怕的是一推即反的危機,並未帶來深度的教會崇拜的反省,並未帶人回歸基督教文化的基礎建設!大多都相信多個神話:
一、就是傳統的聖詩、教會音樂與崇拜禮儀是僵化的罪魁禍首﹔只要把這些“罪惡 ”刪除,就使崇拜恢復!
二、就是青少年的「喜好」定性為 “流行音樂 ”!
三、要教會增長就要改頭換面--答案就是青少年所喜好的“流行音樂 ”!
四、要活潑的崇拜就得選用“流行音樂 ”!
基督教就在這過去三十年中,間接、直接大力地推動“某種的流行音樂 ”成為兒童青少的基督宗教音樂,使教會的崇拜從基督教文化根源的承傳乾枯!與華人神學的發展與研究向理性與歷史根源芳向背道而馳,崇拜音樂則在無崇拜神學規管下直向感性任意奔騰!
也有崇拜機制較穩健而非一推即倒的,會藐視短歌貧乏膚淺,故此諸多阻攔,禁戒使用於崇拜中。人對經驗“好”的“曲種”被“打壓”會釋出一種自然的維護、防守,但往往演變成“爭持”、一種地頭、權力的“爭競”,被血氣所轄制的討論會不惜撕裂,損害團契。成熟的信徒選擇退讓與和平,刻意若無其事地避諱不談“敏感”話題,表面“和諧”保住了,卻缺乏進一步反思、教育、溝通與建設。“流行音樂”雖然已不「流行」,卻在現今排山倒海般的“商業化”攻略下,所賣的是“流行音樂”背後的哲學,對象不是以“福音對象”為目標,目標卻是摸向教會、是基督徒的家、房車中都無孔不入,教會還未醒來已被攻陷了,在歷史中猶如被擄巴比倫的經歷,被困才被迫追想以往自己的根源!
重建基督教和學習文化都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。崇拜到老學到老!大家(尤其是神學人、音樂家)都應學習崇拜要義:真正的崇拜並不由他人、由音樂決定,更不會是由講員決定--否則神就不是眾人崇拜的中心。這問題存在已久,助長了講者、樂者的自大,讚賞使人沾沾自喜,甚至有傲視同群的,對立志作真正拜父的人,這些都會是嚴峻的引誘和挑戰。
我們若著實認清教會歷史中崇拜的發展,與關注的核心信仰--敢於承受聖賢的產業,從前人的崇拜中認清各類的音樂的品類、性質、及其禮儀位置、積極學習,謹慎運用,定必為教會崇拜鋪開一條可走之路,具體地在取材運用上見證這位昔在、今在、永在的主神。不在乎音樂的長與短、歡樂或是嚴肅,哪個時代、風格都不應是判斷的坐標。萬務既有定時,合乎真理、用得其所,可謂得時合時卻都要學習!各人且要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太被動而悔改認罪,也為狹隘、誤解所引發的症候與肢體復和恆切禱告,為神的般的事務能歸正:要如上主一樣心焦如焚,體會上主對我眾的忍耐與慈憐!
我們在崇拜實踐中要心存謹慎,學習的知識加增當會自然使人更加謙卑、嚴謹和專注,為崇拜中各公共禮儀的結構、流程、宏觀的去向--敘事的內容等整全作考慮,再積極考慮處境與適切性。在悟性的思考中求神教導,在崇拜牧養上首先成為受教者,上主自會蜴予扶助人的言語,親自牧養,所以在選材上務要讓群體參與互動,使眾人同得牧養的益處!
成聖的工夫是領導崇拜的事奉者不可或缺的。自潔是種生活態度與操練,最後,我們知道祂所引領出埃民的選民、基督的群體沒有一個個體不成聖、沒有一個軟弱!這才是自潔最終的遠象。
總結
在上主的國度裡敬拜,是萬族、萬邦的共融擁抱,讓我們回到認識基督的焦點上,讓祂復為教會的頭,指揮的主幹;祂道成肉身的事件成為我們跟隨的方向,時刻挑戰我們的謙和與順服,連我們的音樂、方言、音韻也為祂的僕人;因為耶穌基督被納入三一真神的團契中,協調諧和,合一相助。我們必須要回到崇拜的課題中探討,不再停滯在自己認為滿意的定義中,也不因探索的費勁而卻步。因為上帝在古時已主動邀請上主的子民回應,以獻祭的條例,祭司的制度和會幕的建設教導全會眾,祂是禮儀的教師,不斷邀請子民對答、參與互動。祂所命定的崇拜有流程、節奏、步伐--起承轉合、線條與方向!並且一切的指向以耶穌基督來完成。我們得仔細分曉,悟取精義神髓發現自身會眾的角色、參與,學習在神人的敘事中讚嘆上帝及祂自始至終的作為!且要從聖言與教會歷史中尋找我們的回應,背負當世的苦痛、承擔代求的職任,讓聖吉將我們從自憐、自戀中拯救出來,實踐與神與人的復和,使音樂再次成為聖道的僕人,讓聖道潔淨我們反客為主--悖逆的罪。讓我們的讚美有理有情,有感有悟,以回應這震憾心靈的救贖恩典!